《新史學》總目索引 說明:以下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, ( 評 ) 代表書評,篇名後之數字代表卷期 八百谷晃義 《湘學報》的經營、流通以及其在維新運動史上的位置(30.1) 卜永堅 a ( 評 )Kwan Man Bun, 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: State- Making and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(14.1) 卜永堅 b ( 評 ) 手淫:大成問題?不成問題?──評 The History of a Great Terror & Solitary Sex 兩書 (15.3) 于志嘉 日本明清史學界對「士大夫與民眾」問題之研究 (4.4) 于琨奇 a 秦漢戶賦與魏晉戶調源流考 (2.1) 于琨奇 b ( 評 ) 杜正勝,《編戶齊民 —— 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》 (2.4) 孔令俐 (評) 評葛兆光,《想像異域—讀李朝朝鮮漢文 燕行文獻札記》(29.4) 孔令偉 陳寅恪與東方語文學──兼論內亞史及語文學的未來展望(31.1) 尤淑君 ( 評 )城地孝,《長城と北京の朝政—— 明代內閣政治の展開と變容》(23.4) 方志強 a 「進步」的理念 —— 二十世紀的挑戰 (12.2) 方志強 b 「歷史事實」──「事實」與「解釋」的互動 (13.3) 方志強 c 論卡萊爾雷絲路事件的年代──迷思與事實 (15.4) 方志強 d 煉獄與新生 ── 卡萊爾的病 (1814-1823) 與雷絲路事件 (17.3) 方誠峰 統會之地──縣學與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會的秩序 (16.3) 方震華 a ( 評 ) 陳世松等,《宋元戰爭史》 (2.3) 方震華 b 軍務與儒業的矛盾 ── 衡山趙氏與晚宋統兵文官家族 (17.2) 方震華 c 從和戎到拓邊 ── 北宋中期對外政策的轉折 (24.2) 方震華 d 破冤氣與回天意──濟王爭議與南宋後期政治(1225-1275) (27.2) 王心揚 a 美國新社會史的興起及其走向 (6.3) 王心揚 b ( 評 )David Montgomery, Citizen Worker, The Experience of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Democracy and the Free Market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(7.2) 王心揚 c 論桓玄代晉的雙重性質──兼論孝武帝和劉裕之間皇權振興的連續性 (15.4) 王文基、王珮瑩 隔離與調查── 樂生院與日治臺灣的癩病醫學研究 (20.1) 王文基 a 「當下為人之大任」 ¾ ¾ 戴秉衡的俗人精神分析 (17.1) 王文基 b 書寫精神醫學史的方法──羅伊.波特的瘋狂史 (17.3) 王文霞 女工會聯盟與全國女工同盟 (1890-1920) ¾ ¾ 近代英國的婦女與勞工運動 (9.4) 王正華 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 —— 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 (8.3) 王汎森 a ( 評 )Peter Burke,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(3.2) 王汎森 b 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 —— 太谷學派研究的回顧 (5.4) 王汎森 c ( 評 )Carlo Ginzberg, Clues, Myths,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 (6.3) 王汎森 d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 —— 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(8.2) 王汎森 e 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 —— 豐坊與《大學》石經 (6.4) 王汎森 f 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 —— 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 (9.2) 王汎森 g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(14.4) 王汎森 h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 —— 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 (19.2) 王志希 當中國遇上耶穌──1949年之前民國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耶穌形象研究述評(26.4) 王志雙、刁培俊 ( 評 ) 張文,《宋朝社會救濟研究》 (14.1) 王明珂 a ( 評 )Thomas Barfield, The Perilous Frontier: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(2.3) 王明珂 b 民族史的邊緣研究 —— 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 (4.2) 王明珂 c 過去的結構 —— 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 (5.3) 王明珂 d 國族邊緣、邊界與變遷 —— 兩個近代中國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 (21.3)
|